严弘:资产证券化迈向万亿元规模 中国还有这三大问题急待解决
发布时间:2016-07-18
浏览次数:6764次
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自2014年其呈现爆发式增长,到目前已发行各类产品逾9000亿元,市场规模较2013年末扩大了15倍,特别是交易所证券化业务提速明显。从产品结构看,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贷ABS)始终占较大比重。2015年,我国共发行1386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金额5930.39亿元,较2014年增长79%。截至2015年12月末,市场存量为7178.89亿元,同比增长128%。报告认为,2016年,资产证券化市场将向万亿元规模进军。
规模有了,那么在备案制、注册制、试点规模扩容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规模趋向万亿的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缺什么呢?
2016年6月29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私募证券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严弘出席“2016 SAIF金融EMBA深圳公开课”,并以“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机会和挑战”为主题发表演讲。
在系统化梳理资产证券化的框架体系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后,严弘教授表示,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和金融思维,资产证券化市场在中国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尚无完全的资产真实出售和风险隔离
严弘指出,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资产真实销售和风险隔离。然而,这个要求在目前国内还无法达到,这也就导致了国内很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效果跟抵押融资证券化没有什么区别。
“风险隔离如何实现?售后管理环节和现金流流转环节如何控制?每个产品的信用增级如何体现?这些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财务、会计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资产证券化一体化的过程。要真正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需要达到一系列要求。”严弘表示,要真正实现资产的完全出售和风险隔离,需要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存在一个中介机构,即拥有很强独立性的特殊目的载体SPV。
“但实际上,我们整个市场的SPV的法律地位和实施模式,都离理想的SPV形态有一定距离,这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严弘举例,不同金融机构所适用的不同的法律基础使得SPV本身地位不明确,这就造成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成为完全分裂的两个市场,而监管割据的局面也可能造成监管套利的现象。
流动性不足
严弘在分析资产证券化投资目的时表示,投资者之所以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看重的是其内生的流动性和风险分散的特征。从一般逻辑上而言,市场发展得越活跃,流动性越高。但要提高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鉴别能力,投资者本身的资质很重要。
“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缺乏流动性,要使这个市场真正发展起来、提高其市场规模,就需要有更多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严弘指出,与投资者分布更广泛的美国相比,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参与者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集中于各类银行,交易也比较萧条。非银机构的参与则非常有限,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相对缺失,这也造成了市场定价的有效性相对较弱。
市场定价机制扭曲
自1996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推行了近20年。尽管如此,严弘认为,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完全,隐形担保、刚性兑付实际上扭曲了市场的定价机制。
“最近,市场上信用风险不断爆发,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和改善市场的风险定价机制。但是,真正形成一个有效定价机制还需要有一定的过程。”严弘说道。
尽管面临着种种挑战,严弘仍然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前景保持乐观。他指出,政府以经济转型盘活资本存量的号召为资产证券化发展提供了助力,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打破刚性兑付的举措也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此外,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很大,促进了基础资产的转化。一些金融创新和不同的商业模式也都能为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带来更多突破。
“总之,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才刚刚起步,虽然调整市场结构等工作亟待落实,但是它的整个发展前景是非常良好的。”严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