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电话 : 让我们主动联系您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SAIF老
师会尽快与您联系。

 
让我们联系您
吴飞教授出席财富管理研讨会 提出行为金融在私人银行服务有广泛应用空间
发布时间:2014-12-04 浏览次数:5190次
2014年11月25日,由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组织的“上海财富管理机构联席会议—高净值客户合格投资者及风险管理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学副教授、MBA项目主任吴飞应邀出席,并就行为金融与投资者教育的主题,发表了题为“行为金融和私人银行服务”的演讲,引起现场热烈反响。

 
吴飞教授表示,私人银行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竞争也很激烈。要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提升服务质量。“而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客户经理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并将之结合到理财建议上。”他指出,由于私人银行具有以服务为导向、客户特征明显差异、金融决策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应该遵循标准化服务,行为金融在提升私人银行服务领域有广泛应用的空间。比如说,除了按资产规模将客户分类,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需求、偏好等特征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针对经常碰到的财富管理中的各种误区,吴飞教授从行为金融的角度予以解释。他分析称,导致客户理财中的非理性行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金融知识教育不足,不了解金融活动中回报与风险的关系;二是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客户做出明知不正确但仍然不可避免的错误决策。比如说,客户普遍存在对风险回报关系的扭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要保本又要高收益的产品,是违背金融学基本原则的。”中国过去二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一种思维框架,使得人们将自己预期回报错误锚定在身边快速增值的资产的高回报,并将很多风险资产(如部分信托产品)误以为低风险或无风险。“很多时候你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错误扭曲自己期望的回报。”然而随着近年房地产市场的疲软,信托开始出现刚性兑付风险,加之股市波动震荡,促使高净值人士纷纷从单纯的财富创造转向追求财富保障。
 
吴飞教授称,在现实生活中,人并不如传统金融理论假定那样理性,对风险抱中性态度。事实上,在损失厌恶的作用下,投资者获得收益的快感远比不上同单位损失带来的痛苦,只有在追求更高回报的情况下,才愿意承担风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客户追求低风险的高收益。
 
同时,在群体思维的影响下,投资者会做出一些跟风理财等不合理的行为。吴飞教授简单介绍了群体思维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客户存在的另一误区是资产配置过于集中。过度自信的心理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吴飞教授解释道,出于自我归因的偏见和控制的错觉,投资者往往更容易把资产集中在某一个产品上,或者更加频繁地调整投资组合。“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对于投资者教育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告之其分散风险,实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
 
对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克服心理误区对客户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吴飞教授建议,通过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确定客户的行为趋向,测试客户个体的行为偏差,最终确定客户的行为类型,将客户按照偏好和需求进行分类。他简单将客户分为保守者、跟随者、独立者和激进者这四种不同行为类型,并概括其行为特征,其中包括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他为理财顾问在服务不同客户类型时采用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建议。此外,客户特征与资产管理服务类型之间也存在关联性。由于资产管理服务包含全权委托和投资咨询两种类型,因此在提供服务时,可以针对具体客户行为类型提供不同的方案。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合格投资者的监管界定及业界实践”、“私人银行客户开户环节的信息识别与风险管理”、“从客户投资纠纷案例看银行高端客户管理与信息披露”、“国际领先金融机构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的经验借鉴”四个议题,共吸引了来自业界的70多位专家及从业人员参与。
 
研讨会上,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业务管理部高级经理薛绍毅、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环球私人银行合规高级经理黄韵康、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曲峰作为嘉宾出席。



 
资料下载
友情链接